【竞跑者】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来,看看这些地方的做法(二)
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期间强调,要从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入手,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,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,加强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我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“一号改革工程”的牵引性抓手。今年以来,全省各地主动响应、大胆探索,共同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形成了一批创新性举措、突破性抓手、标志性成果,由破题起势转为整体成势。今天,我们来看:
杭州市创新探索市场解纷新机制,不断拓宽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新途径;
杭州市钱塘区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增值服务体系,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;
宁波市江北区打造“助企稳贸”联盟,构建外贸服务新生态;
绍兴市柯桥区建设织造印染产业大脑,推动产业要素全面匹配。
杭州市
创新探索市场解纷新机制
不断拓宽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新途径
杭州市聚焦商事纠纷量大面广、司法资源捉襟见肘、专业力量亟待盘活、社会主体未成合力等问题,创新探索以律师调解、社会组织调解为主的市场化解纷机制,发挥专业调解优势,促进纠纷前端化解。截至2023年9月,市场化解纷组织,调解成功4.88万件,调解成功率为34.17%。被最高法院评为“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新成果”。
1
强化系统性,运用整体思维形成合力
1
一是坚持党委领导。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统筹,市法院、市司法局具体实施,整合工商联、市监局、住保房管局、贸促会、律协等部门资源,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,形成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
二是充实调解力量。组建全国首家律师主体调解组织“杭州律谐调解中心”,在60家律所设立调解室,聘请36名专职律师调解员、1100余名兼职律师调解员,吸纳15家民办非企业特邀调解组织和500余名特邀调解员。
三是健全司法保障。构建全链路保障体系,针对群体性、类型化纠纷制作发布示范判决、典型案例;常态化开展法官调解指导、业务培训;及时对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确认,保障调解协议效力。
2
提升精准度,紧盯群众需求综合施策
2
一是前端引导。推进社会专业调解组织与浙江证券业协会、保险公司、物业公司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,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消灭在萌芽。如在某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赔偿系列纠纷中,专业律师调解主动参与,仅2个月化解50余件案件。
二是准确分流。立案前,引导行业主管部门、社会治理中心、镇街、村社将买卖合同、金融借款、知识产权等48项涉企涉外纠纷分流至市场化调解组织,鼓励市场化解纷组织承接政府购买调解服务项目。
三是优化平台。发挥数智优势,依托“浙江解纷码”“知识产权·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”实现数字化管理;依托369家共享法庭为50余万家小微企业提供法律服务,试点期间,市场化解纷平均用时为22天、平均缩短16天。
3
推动标准化,着眼常态长效健全机制
3
一是构建基础规范体系。市法院、司法局、律协联合出台试点工作方案及工作细则等文件,细化23项机制,对案件来源、分流规则、组织培育等方面予以规范。
二是探索经费保障机制。区分自行接收、引导调解、类型化及疑难纠纷化解三类,建立与主体专业能力、调解服务付出、调解效果相匹配的收费机制,试点以来市场化解纷组织共收取调解费约3199.2万元。
三是强化行业自律管理。制定调解员回避规则、考核办法和追责机制,推动形成行业共识。发挥引领作用,协调6家社会调解组织形成调解联盟,率先制定联盟自律承诺书、调解规范,不断强化行业整体内部自律。
杭州市钱塘区
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增值服务体系
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
钱塘区立足全省最大规模高教园区科教资源、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产业资源,聚焦服务体系不完善、供需对接不精准、权益保护不健全等痛点,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,搭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创服务专窗和“钱塘校融”数字化应用,通过集成资源要素、拓展服务路径、创新转化模式等举措,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。2023年1-9月,该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全市第一,技术合同交易总额52.7亿元,R&D经费投入强度达5.16%,创新指数全省前五。
1
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,激活多方协同创新引擎
1
一是建立技术转移经纪体系。集成区内外高校资源和市场化机构,形成“1+6+X”技术转移经纪体系。已集成技转机构10家,吸纳技术经纪人45名,走访对接企业1800余次,缩短成果转化周期近30%。
二是推进重大创新攻坚体系。针对智能制造等前沿创新任务,联合110余家创新组织,组建生物医药和先进电子两大科创联合体,揭榜挂帅破解三花汽车高功率芯片“自热效应”技术难题。
三是推进关键技术定制体系。建立“博士入企”柔性引才机制,为企业量身选择专家解决技术难题。近5年推动847个博士专家团队脱产入企服务,破解核心技术问题182项,带动产值增长超2亿元。
2
构建集成化数智场景,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匹配
2
一是强化资源归集。建设“钱塘校融”产学研一体化数字平台,横跨高校、政府40余个单位,建设企业库等“四库一屏”。目前已归集5544家企业、4633名专家和1505台大型仪器设备数据。
二是强化画像绘制。优化数据清洗和多维集成,从学术能力、研发能力等维度,绘制1000余名核心智囊专家群像。细分企业规模、创新投入等六维,绘制5000余家企业画像。
三是强化智能匹配。借助AI识别、搜索算法,智能研判供需情况,为企业、专家双向推送匹配信息。今年以来促成产学研合作98项,共享仪器设备1200台次,节约设备测试费用800余万元。
3
构建一体化保障机制,实现技术成果安心转化
3
一是健全合作信任机制。专家侧和企业侧线上双盲对接,通过权限配置、信息脱敏等方式保障企业技术需求、专家个人信息等敏感资料安全,增进产学研合作对接初期互信。
二是健全经纪服务机制。探索技术经纪人星级考评,从技术需求挖掘数等五个维度评定年度“贡献积分”兑现政策。今年对三花汽车等86家企业抽样调研,企业对技术经纪人满意度达90%。
三是健全交易要素保障机制。全省首推8个增值化服务窗口,建成3000平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。首创“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贷”,举办成果拍卖会评定科技成果“公允价值”,现场授信企业11家,预授信600余万。
宁波市江北区
打造“助企稳贸”联盟
构建外贸服务新生态
该区聚焦外贸领域国际形势多变、企业问题繁杂、部门协同不畅等问题,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引领,通过构建“助企稳贸”服务联盟打造立体式服务,推动区域外贸发展。今年1-8月外贸出口增长13.5%,高于全省平均9.7个百分点。2023年5月,该区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十佳外贸强县(市、区)荣誉。
1
“三联”护企,优机制解难题
1
一是联盟合作。创新构建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“助企稳贸”服务联盟,融合商务、海关、税务、金融、公安、司法等6个核心部门,跨境电商协会、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、中国制造网、多家银行等近十余家服务机构,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二是联办培训。与行业协会、服务机构搭建合作机制,常态化开展综合培训,截至今年10月底,组织召开“金秋服务季”等活动16场,累计覆盖企业近1600家次。
三是联动走访。开展外贸企业大走访解难题行动,多部门、多机构联合上门服务,形成首问负责、清单管理、服务销号的问题解决机制,截至今年10月累计走访企业约460家次,解决问题110项。
2
“三助”服企,拓市场抢订单
2
一是畅通渠道,助力多元市场拓展。抓实“百团千企万人”拓市场行动,组织企业出境拓市场、促招引,截至今年10月,累计组织230余家企业赴海外达成意向订单约5.5亿美元。
二是数字赋能,助力新兴业态发展。突出区域跨境电商发展优势,帮助企业线上对接境外买家,对接企业与中国制造网、阿里国际站等优质平台合作,拓展线上销售市场。今年1-9月,跨境电商出口额为118.4亿元,同比增长20.8%。
三是搭建平台,助力内外融合加速。组织开展“外贸优品汇·扮靓步行街”等10余场内外贸一体化系列活动,截至今年10月,实现内销订单1.3万余单。积极对接国内线上平台,并创新向线上销售企业发放消费券,已有60余家外贸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开拓内销市场,截至今年10月,累计帮助外贸企业实现国内销售额超50亿元。
3
“三策”惠企,稳预期促发展
3
一是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。优化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政策,将扶持比例提升至30%。落实贸易便利化举措,优化出口备案流程,实现企业办理“一次都不跑”。
二是用足用好自贸协定优惠政策。推进RCEP原产地管理信息化应用项目4.0系统上线,助力原产地证书签证智能化。截至今年9月底,累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338份,签证金额5311万美元;今年1-8月,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145.3亿元,同比增长11.0%。
三是积极创新金融保险保障政策。全国首创“服惠保”护航中小微服贸企业,全市首推“跨境电商贷”和“海外仓智融”打通跨境融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创新推出“商贸贷”专属融资服务,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纯信用最高500万元额度的贷款,截至今年10月,累计完成近320家企业超5.3亿元贷款发放,新增授信7.2亿元。
绍兴市柯桥区
建设织造印染产业大脑
推动产业要素全面匹配
柯桥区全面迭代“织造印染产业大脑”,通过人、机、物全面互联,实现设计、生产、管理、服务等产业要素全面匹配,支撑全链上下游企业间资源共享、紧密协同。柯桥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入选首批“浙江制造”省级特色产业集群;“柯桥纺织”成为中国纺织行业首个千亿级区域品牌。
1
打造工业物联智控模式,降低生产成本
1
一是企业设备云联。归集水电气表、定型机、染缸等工程设备参数,实时监控企业设备运转情况,可远程控制工业现场设备、升级设备固件。
二是数字孪生建模。把印染行业设备数据进行特征提取、模型训练,构建行业通用算法模型。智能分析判断设备健康状态以及可能发生故障的设备模块,及时预警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,减少因停机而导致的产线停产。
三是精准智能排产。对实际业务和生产场景进行模拟、分析、追踪、比对、测算,实时展示排产情况、各生产流程进度信息和质量分析信息等,对拥塞站点设备的运作周期、排产情况等参数进行智能调整。平均推动织造印染企业降低用工成本5-8%、缩短制造周期8-15%、降低订单逾期率5-10%。
2
构建全产业链融通体系,提升行业韧性
2
一是集成产业链各类数据。连通发改、商务等28个部门系统,归集链上企业信息、能耗统计等133类数据。截至目前,完成入驻128家织造印染企业、1820家贸易企业、824家设备服务商及76000余名产业工程师,累积各类数据超2.9亿条。
二是提升上下游协同能力。通过“供应链分析”模块查询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、生产商、分销商分布情况,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参考,帮助织造印染企业与贸易企业节省沟通成本50-80%,提升跟单效率30-50%。
三是发送新标准动态报告。全国率先建设产业“标准动态雷达”,精准导入国际、国内标准4100多项,截至目前,已为856家纺织印染企业推送“标准动态报告”,为企业执行标准中涉变数类型,针对性地给出提升生产工艺、验证产品质量等建议。
3
完善产学研用融合机制,优化创新生态
3
一是集聚人才资源。依托大脑“浙里工程师”模块对接江南大学、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、中国印染协会等平台协会、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,集聚产业人才资源。已累计入驻工程师4.7万余人、头部专家69名。
二是提供难题问诊。工程师可为企业提供线上答疑、视频问诊等知识技术服务,并生成“浙里工程师”业绩分,依分获取报酬、增加职称评定条件。截至目前,累计线上服务企业超1.3万次,解决个性化难题1.6万个。
三是解决共性问题。大数据实时监测归类梳理形成共性问题。工程师针对性地协同开展技术定向研发、转化和服务。截至目前,已发布高质量成果73项、推广共性技术7项,并聚合1000余个产业垂直线上课程。